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鲁迅文章读后感:从抵触到重新理解的成长历程

鲁迅文章读后感:从抵触到重新领会的成长历程

初读鲁迅时的困惑与排斥

记得第一次在课本上读到鲁迅的文章时,那种晦涩难懂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更喜欢李白、苏轼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或是充满革命激情的诗词。鲁迅笔下那个灰暗的全球,那些”人血馒头”、”祥林嫂”的故事,对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实在太沉重了。

为什么课本非要选这些让人不舒服的文章?这恐怕是很多学生共同的疑问。直到现在,网络上关于”鲁迅文章是否应该退出课本”的讨论依然热烈。但回过头来看,这种抵触恰恰说明我们当时没有真正读懂鲁迅。他的文字不是简单的消极悲观,而一个聪明分子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重新发现鲁迅的文学魅力

随着年龄增长,当我再次翻开《故事新编》时,突然发现了鲁迅的幽默与聪明。那些看似简单的神话改写,其实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他用英文单词不是炫耀,而是在当时语境下的创新尝试。这种阅读体验的转变让我明白:好的文章读后感往往需要时刻的沉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鲁迅的旧体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诗句,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又充满现代聪明分子的气节。读这些诗作时,我常常想:如果当年老师能多讲解一些创作背景,我们是不是能更早地欣赏到鲁迅文学的多面性?

鲁迅留给我们的思索启示

关于鲁迅文章在课本中减少的现象,我的文章读后感是复杂的。一方面,这确实反映了时代变迁;另一方面,鲁迅批判的国民性难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他笔下的”看客心态”、”灵魂胜利法”,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不是依然随处可见吗?

重读鲁迅让我觉悟到,真正的好文章不应该只给人即时的愉悦,更要能引发深思。那些年轻时觉得”不好看”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更丰富的内涵。这或许就是经典的价格——它等待着读者成长到能够领会它的那一天。

写完这篇读后感,我突然想问问现在的学生:你们读鲁迅时是什么感受?是否也经历过从排斥到领会的经过?无论怎样,鲁迅的文字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而我们对他的领会,也会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不断深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