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万州经开区发展规划 万州经开区管委会多措并举推动产城融合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万

庆市万州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增长极,自2010年升级为民族级经开区以来,始终以高质量进步为主线,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创新驱动和深化产城融合,逐步成长为重庆东北部的工业引擎。2023年,该区规上工业产值突破547亿元,入驻企业超620家,以金龙铜管、九龙 为代表的百亿级龙头企业引领五大重点产业协同进步,展现出强劲的经济活力。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经开区管委会在体制机制创新、资源统筹及服务体系构建上的持续探索。

体制机制创新

州经开区管委会的治理架构体现了“精简高效”的特点。作为正处级行政单位,管委会下设经济进步局、建设管理局等8个内设机构,并整合市场监管所、治安支队等5个派驻部门,形成“决策-执行-监督”闭环管理体系。在财政管理方面,2023年通过预算一体化体系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全年预算决算公开透明率达100%,项目支出占比60.9%,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链培育。这种高度集约化的管理模式,使经开区在2023年以仅占全区6.3%的行政人员规模,创新了占全区78.4%的工业产值。

能配置的创新性突破同样显著。通过“营商环境优化专项行动”,管委会将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15个职业日内,并建立招商引资全生活周期服务体系。例如在半导体器件模组产业化项目中,通过并联审批和专班服务机制,实现从签约到投产仅用10个月,刷新了“万州速度”。这种“放管服”改革的深化,使经开区在2022年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指数排名中跃升37位。

产业生态构建

业布局上,经开区形成了“5+10+X”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以先进材料、食品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为核心,延伸出铝基材料、粮油加工等十大特色产业链,2023年铝材产能突破80万吨,粮油加工量占重庆东北部市场份额的65%。需要关注的是,经开区前瞻性布局氢能源装备制造等未来产业,2024年引入的氢燃料电池项目填补了川渝地区产业链空白,预计2027年将形成50亿级产业集群。

创新驱动方面,经开区建成科创中心、表面处理中心等载体,与重庆大学共建新材料研究院,推动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3.2%。金龙铜管的“超细铜合金制备技术”获民族科技进步二等奖,九龙 的再生铝利用率提升至98.5%,这些创新成果使经开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五年增长4倍,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38%。

产城融合进步

础设施建设呈现“双轮驱动”特征。近三年累计投入42.7亿元,建成疏港大道等交通干线23公里,新建标准厂房162万平方米,特别是投资8.6亿元的新田园污水处理厂,实现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率达95%。在公共服务配套上,建成保障性住房66万平方米,新增幼儿园9所、城市公园3个,形成15分钟便民生活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89%。

间规划体现精明增长理念。通过“一区五园”功能分区,高峰园重点进步先进材料,新田园打造临港经济带,五桥园聚焦生物医药,这种差异化布局使土地产出强度提升至85亿元/平方公里。2025年获批的逆变电源产品生产项目,通过容积率提升至2.5,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进步40%。

可持续进步操作

色转型成效显著。管委会建立生态环境负面清单制度,关停高耗能企业12家,推动单位GDP能耗下降18.7%。投资3.2亿元的滩边河湿地修复工程,使园区生态碳汇能力提升30%,2024年获评民族级绿色园区。财政资金的绿色导向更加明确,2023年安排生态环保专项资金1.2亿元,支持企业实施节能改造项目27个,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

风险防控方面,建立“财政+审计+纪检”联合监管机制,2023年开展重点项目绩效评价11项,收回低效资金820万元。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覆盖所有规上企业,建成聪明安监平台,实现风险预警响应时刻缩短至15分钟。

州经开区的进步操作证明,通过体制创新激活内生动力、产业升级重塑竞争优势、产城融合提升承载能力、绿色转型培育持久动能,是内陆开发区突围进步的有效路径。未来需在三个方面持续突破:一是深化跨区域创新协同,共建万达开川渝统筹进步示范区科创走廊;二是探索“产业社区”新模式,推动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有机融合;三是加快数字赋能,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力争2027年数字经济占比超40%。这些战略举措的实施,将推动万州经开区从“产业集聚区”向“创新生态圈”跃升,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更具示范性的进步样本。


返回顶部